【专业定位】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 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技进步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基本专业训练,具有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勘察、结构设计、科学研究、建造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土木工程师所必备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足够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胜任在建筑工程、桥梁及地下工程等领域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毕业生。
【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为4年,课内总学时为2172学时,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基本要求: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土木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土木工程问题,以获得合理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施工方案,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应具有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4研究能力: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具(设备)和信息技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能够理解各种工具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土木工程专业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能够了解中国国情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问题时、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能够在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 环境中理解、掌握并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能够针对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土木工程新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总学时为2172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71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9学分,选修课程32.5学分,实践课程49.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共25人,其中教授2人,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4人,讲师6人。教师队伍稳定,年龄结构适当:46-60岁5人、35-45岁15人、35岁以下5人。教师专业背景与学源结构合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占比84%)、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
【教学条件】
建设了《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工程伦理学》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纸本图书26053册,各类数据库17个;建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拥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土木CAD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工模型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共有仪器设备700多台套;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强调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习、实践的结合,开展了广泛的校企合作,与中铁建工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建有实践教学基地。
【其他】
本专业于2020年成为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1年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本专业强调地域特色,加强“网络”精品公开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学习成效评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获得有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成及在建省级精品资 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完成及在研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等20多项,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获奖100余人次等。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