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温枪二翁群二
江苏
2016
文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等品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树立以“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为核心的人格价值观,具备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复杂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使用自动化技术运作生产系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求知精神,能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工程领军人才潜质。
培养特色:机械工程是一个宽口径大类专业,专业地位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专业所依托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皆名列前茅。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专业坚持以国际工程教育先进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和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以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建设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其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和领导能力。近五年来,100%的学生参加大创基金项目,70%的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国际)一等奖以上奖励45项。
毕业去向:毕业生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其中约60%继续攻读研究生,15%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去往机械、汽车、能源、航空航天、动力装备、仪器仪表、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近五届毕业生中约11.6%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享有良好口碑,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历年来供需比均在1:10以上。曾培养出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20名两院院士和张国宝、温熙森、张晓鲁、龙兴元、项兵等一批军政精英和知名企业家,近年来更不断涌现出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杨涛为代表的高科技创业人才。
培养目标: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全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能够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设计、开发、应用领域起引领作用,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
师资条件:学院现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青年千人4人,青年拔尖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64人,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培养特色:实施“探索、创新、启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小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和教学互动,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设计能力。
毕业去向:近五年来,50%保送或考取研究生,约15%出国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在科研单位从事工程材料及新型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也可在宝钢、中航工业总公司、一汽、中石油、中石化、特变电工、三一重工、上海电气、宝洁、壳牌、华为、中兴等国际化大公司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培养出了周惠久院士、涂铭旌院士、李鹤林院士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和行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电气工程领域和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实力:该专业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创建电气工程专业的单位,具有本科、硕士、博士授予权,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02年、2006年、2012年连续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都排名第二,2007年被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出了以30名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中开设10余门双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毕业去向: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有50%保送或考取研究生,约10%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在电力设备制造业、电力系统运行部门、信息产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和国家机关等领域和行业就业。
培养目标:该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物理电子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旨在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优秀的科学素养、国际化的视野与竞争力,能从事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物理电子和信息显示、微波技术、光通信与网络技术以及集成电路、集成电子和光电子系统方面的理论、应用及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办学条件:该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员工94人,其中,教授26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28人、高级工程师4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该专业拥有2个国家专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5个研究所及1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
培养特色:该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中小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结合“信息新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科研和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研究潜质。培养口径宽,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志向选修课程。
毕业去向:该专业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研究生,相当一部分去世界知名大学深造。就业的毕业生工作层次高,既有国家电子科技集团、航空航天集团、重要科研院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有惠普、西门子、飞利浦、松下、索尼、三星、LG、台积电、华为、中兴、联想等国际化大公司。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如: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贾全喜、常增虎,新加坡总统科技奖获得者余明斌,半导体专家李晋闽、钱鹤等。
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技术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信息工程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涵盖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工业界以及工程技术研究领域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性高层次工程研究型专门人才。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办学条件:该专业对应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3个二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家级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科拥有教师71人,其中教授20、副教授19人,高级工程师4人。教师中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校“腾飞人才”2人,省“科技新星”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人员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培养特色:该专业是建立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研究通信与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的专门学科。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加强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性环节及培养专业能力为特色。学生在学习通识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选修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并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实践性环节,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及ALTERA杯等全国各类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项60多项,其中一等奖20余次。
毕业去向: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宽广,主要在信息产业、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教学等方面工作。毕业生中除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外,就业单位包括英特尔、微软、华为、中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兵器等骨干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学校以及各类IT企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科秉承交大的优良学风,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宽广,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中涌现了昆明物理研究所的苏君红院士、总参57所的叶尚福院士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谭铁牛院士等一批优秀的知名专家学者。
培养目标:本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创建最早的自动化专业之一,是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二级学科系统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名列全国第二。本专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采用自动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能在自动化及IT领域起引领作用,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办学条件:拥有专职教师76人,其中教授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千人计划学者3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全系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下设5个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控制理论与工程研究所。
培养特色: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五部分。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的“信息新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教学科研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主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建模、运筹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基础、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毕业去向:半数以上毕业生保送或考取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就业范围宽广,可从业于工业自动化、信息工程、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新兴技术领域,既可到相关科研院所和国家机关,也可到西门子、ABB、罗克韦尔、华为、中兴、百度等国际化大公司,广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胡德文教授等一批优秀的知名专家学者。
专业特色:该专业是1957年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几个力学专业之一,是陕西省名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先后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重点支持,已成为我国培养力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该专业除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类奖学金外,还设有以著名力学家唐照千教授命名的“唐照千奖学金”。
培养目标:该专业以培养科学家和力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除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数理基础、现代力学理论、先进实验技术及仪器、高级计算技术及应用等能力;还着重培养学生海洋工程结构安全可靠性分析、工程与科学计算、结构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能力,旨在培养从事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力学和工程与结构分析(侧重海洋工程结构)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该专业创建于1957年,并于1979年恢复数学系后重建,是全国最早开展应用数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设岗单位和陕西省特色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运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解决科学、工程、金融和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的理科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和其它相关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数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后备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数值分析、随机过程、拓扑学、微分几何、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数学建模、动力系统初步、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数论基础、近代数学选讲、生命科学模型与分析、调和分析。
培养目标:该专业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开展计算数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之一,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设岗单位,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计算数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与科学计算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设计技能、能与其它学科(信息科学、经济金融、、计算机及各类工程学科)相结合的高级人才,并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数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后备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数值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矩阵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最优化方法、数值代数、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微分几何、凸分析、计算智能、数理金融、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近代数学选讲、组合与图论、数字图像处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理论功底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学术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党政机关工作及与媒体、决策、策划、咨询、管理、协调、谋略等相关的社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条件:哲学专业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学科优势。拥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
培养特色: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学习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接受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综合应用所学分析与解决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的基本训练,以及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毕业去向:超过35%保送或考取研究生,保研去向除本校外,还有清华、北大、浙大等,并有学生被保送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约8%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就业领域宽广,就业层次高,进入普华永道等国际化机构和康佳等国内知名企业。已毕业的几届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
没有帐号?请立即 注册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