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更是学校办学时间较早、几乎与学校同步发展的有特色、有传统、有文化的优秀本科专业专业。专业以有着十多年传统的“导师制”为引领,全面推行“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生当作研究生”培养,极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
专业所在学院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古江南腹地“诗国常州”。学院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以“博雅、融通,存诚、致远”为院训,积极传承江南文脉、创新服务区域文化、有效参与国家语言战略,以培养创新型文学、文化、文教和文宣人才为己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先后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数千名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专业所在学院拥有一支年轻且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0多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均在80%以上,高级职称人数超过40%,绝大部分教师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另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紧密合作,聘有20多位科研能力强、学术影响大,热心教育的著名学者和一流专家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授。
专业所在学院设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应用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齐梁文化研究所、家谱文献研究中心、周有光研究中心、常州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中以文化遗产研究所等10多个省、市和校级研究机构;全媒体演播中心、雅確书屋等多个实验实训平台。同时,还在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社、常州档案局、常州家谱馆等20多家单位建有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所在学院已在“国际视野下的江南文化研究”和“紧密服务国家、行业语言战略”等两大科研方向形成鲜明特色、产出丰硕成果,教师承担国家、省部和市厅级项目数以百计,人均科研到款30多万元,既能为本专业同学提供丰富、坚实和多样的落地服务江南的条件,也能为本专业同学顶天参与国家、行业语言战略研究提供良好机会,更为学生持续深造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专业发展历史来看,本专业源于1984年学校面向石化企业开办的科技秘书专科专业,办学伊始即有“产教融合”特性,天生就带有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创新与实践基因。2011年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启本科专业教育新纪元。2014年专业划归国际学院,师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专业培养的国际化能力倍增。2015年中文系与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以常州籍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并由其担任终生名誉院长,设立周有光奖学金,助力学子成人成才。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为周有光文学院,并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生总数增至近500人,专业驶入独立发展快车道。202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结合学院特色,全面推行“导师引领、经典浸润、技能提升、特色强化”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导师制“将本科生当作研究生”培养,大大提升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2021年,学院积极拓展国际留学生教育,独立招收整建制国际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班,开创专业教育中外两轨培养新格局,再为专业教育国际化,为周有光先生提出的“建一所没有围墙的文学院”提供支撑,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成才和发展创造空间。
本专业汇集校内外优秀资源,历经数十年发展,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数千名“用得上、提得起,敢担当、有作为”的中小学教师、公务员、新闻宣传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与业务骨干。同时也致力于培养文化传媒、影视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也已崭露头脚,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大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广泛赞誉。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