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以流动、传热、机械科学理论及石油与天然气应用为基础,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系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具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油气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目标归纳如下四点:
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应用理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理解和解决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骨干技术人才。
3.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转变角色,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严格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熟悉并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行业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业特色:
油气储运工程是研究石油与天然气、氢能源储存与运输的专业,其核心油气管网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油气上下游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特色专业。面向全国油气管道“一张网”和能源互联网,依托山东石化强省的地域优势,突出“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安全仿真”的特色,为山东乃至国家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油气储存与装卸、城市燃气输配、储罐及管道强度设计、油气储运设施腐蚀与防护等专业核心课程。
师资队伍:
油气储运工程系共有教师11人(含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含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教师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
胡德栋,1970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会员,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能源专家库入库专家。主要从事油气储运操作仿真软件开发,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近20项,科研获奖9项,授权专利和软著100余项。
毕海胜,1985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市首批工业和信息化局专家,《油气储运》首届青年编委,《化工机械》编委,《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管道流动保障技术的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
王飞,1988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人才,主要从事非常规油藏开发、CO2提高采收率、泡沫流体多相渗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课题及企业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
主要科研成果转化
就业深造:
本学科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过程装备与油气储运实验中心”,共建青岛科技大学地质能源研究院,学生可以继续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相关高校和院所攻读硕士学位,近五年考研率在30%左右(2019年为50%,2020年为38.5%),毕业生既可在石油、化工、能源、城市燃气、民航、解放军后勤等部门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在安监、海关、国税、能源局等政府部门工作。毕业生正适应国家《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2016-2030)》、《山东省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 年)》以及新组建“国家油气管网集团公司”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就业前景好,近3年就业率均为100%,居全学院各专业之首。
表1 近5年学生就业深造情况
毕业年份 | 就业率 | 考研率 | 出国/人 |
2016届 | 100% | 21.2%(7) | 0 |
2017届 | 97% | 25.8%(8) | 3 |
2018届 | 100% | 32%(9) | 1 |
2019届 | 100% | 50%(15) | 1(国外就业) |
2020届 | 100% | 38.5%(10) | 1 |
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
专业咨询邮箱:毕老师:bhs888796@qust.edu.cn
专业咨询电话:0532-88959330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