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介绍
郑州大学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1963年调整到郑州工学院(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2001年组建成立新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81年结构工程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5年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分别获得博士授予权,2007年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起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采用全英文授课。土木工程专业从1997年-2017年连续五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3个,“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沿黄城市韧性建造与智能减灾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纤维复合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及“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郑州大学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研究所、韧性结构与防灾减灾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3个校级研究所。建筑工程系的“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综合实验室”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承担土木工程专业各类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科研与教学试验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钢结构与组合结构、韧性城市及综合防灾等。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等40余项,百万以上校企合作项目18项,经费总量达到了1.65亿元。近五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土木工程专业所在建筑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青年科技专家2人,省级青年人才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7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12人。
土木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国家“双碳”和城乡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向基础设施“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需求,迫切需要拥有土木工程、低碳建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该校制定了“土木工程+”菜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将实现复合型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设需要,培养具有深厚中原人文底蕴、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获得注册工程师良好训练,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能胜任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设施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等等方面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流复合型专业人才。
3.专业特色
建筑工程系设有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实验室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承担土木工程专业各类建筑材料和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的教学与科研试验工作。拥有“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纤维复合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及“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4个省部级研究机构。设有郑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研究所、城乡建设研究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工程研究所等4个校级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钢结构与组合结构、韧性城市及综合防灾等。
土木工程专业紧紧围绕提升城市综合防灾的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基本建设工程的新动向和重大需求,明确以地下工程新型复合材料和城市综合防灾为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
在传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下,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现代化发展。专业课程增设智能建造模块,包括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信息技术与智能建造,人工智能基础,建筑信息模型,传感技术与信息融合,装配式工程施工,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工程全寿命智能运维等。
4.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力学、流体力学、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5.升学就业
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要求本专业学制4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除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外,可就业于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城市轨道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投资、工程建设开发、建设监理、工程保险、工程咨询等各类机构。从事工程投资理、规划、设计、勘察、科学研究以及施工技术开发、施工管理、工程检测、工程质量评估、建设监理、工程专业教育、工程保险、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