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论坛招贤纳士
高校中心> 苏州职业大学

苏州职业大学

学校基本情况

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于1981年,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大学之一,也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专科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古城西南,坐落于上方山麓、石湖之畔,先贤崇文遗风浓郁,吴地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坚持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积极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良的办学条件、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充分的就业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早已成为苏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品牌院校。多年来,学校招生录取成绩始终位居江苏省专科院校前列。

学校致力于筹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得到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升本工作被苏州市政府列入《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教育部规定,院校不得同时既申报升本又申报示范高职院校,因此我校放弃示范高职院校评选,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各项指标已达到本科院校的办学标准。


(一)办学积淀深厚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创办于1911年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薪火传承已逾百年。悠久的办学历史中人才辈出,如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中科院院士张大煜、工程院院士钱易、艺术家吴作人、原商务部部长胡平等。数学家钱宝琮,建筑学家柳士英、刘敦桢、陈从周等著名学者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秉承“勤、勇、忠、信”百年校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确立“一个目标定位”(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把握“两个基本立足点”(立足成就学生、立足成就教师)和实现“三个全面提升”(全面提升内涵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创新发展活力、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深度)为总体思路,引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的领军人物,塑造具有特色的专业(群)品牌、文化育人品牌、社会服务品牌等,形成服务地方、文化育人、校企合作等鲜明办学特色,迄今已为社会输送近7万名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学校继2007年获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优秀之后,2014年再次高质量、高水平地通过了江苏省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二)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面积1262亩,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0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6万元。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资源143.5万册,生均图书96.8册。

学校瞄准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投入2.4亿元打造一流的实验实训条件。2013年建成了基于现代技术产品与工作流程理念的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信息”等为一体的工科综合实训大楼;2014年建成了基于工作岗位与业务流程理念的集“商务管理、艺术交流、地域文化研究”等为一体的文科综合实训大楼。两座大楼的建筑总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同时以智慧校园带动教学现代化,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校园信息化整体建设,投入600万元实现了所有教室的多媒体化。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6人,其中正高职称66人,副高以上职称3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5.1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72.26%。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6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校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社会捐赠奖助学金、求职创业补贴、生源地助学贷款、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近30项学生奖励资助项目,其中开元奖学金、天翼奖学金、鑫宜富奖学金、同策奖学金、圣宝利助学奖学金、会议中心奖学金、诚善助学金、浩川助学金、关工委助学金、党员关爱基金等社会捐赠奖助学金用于激励学生专业发展、全面成才。2014、2015年,学校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资助全覆盖,合计发放各类学生奖助资金4840万元,获奖助学生达到23978人次。


(三)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三大办学特色。

主动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设置直接对接苏州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热点,开设光伏应用、物联网、会展策划与管理、雕刻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学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构建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通过各类政府基金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形式为地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文化研究和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学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多年来7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

主动践行文化育人。用吴地文化滋养学生,以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为依托,将吴文化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融入地方奠定坚实基础;学校联合参与的“多校联建、资源共享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项目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用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托自身办学传承,设置文化景观,开展各项文化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主动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密切合作。学校通过与知名企业、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等合作,设立校企科技合作项目孵化基金等,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智力资源、共谋人才培养,既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又实现了技术技能的积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双赢。2013年,由省教育厅推荐并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省、市16家权威媒体到校开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校企深度合作”主题采访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注重内涵质量建设,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事业发展呈现积极势头,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现有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两个省级工程中心,另建有3个省级研究所(基地)、2个市重点实验室、12个校级研究所。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其他社会服务科技项目673项;授权专利733项;知识产权数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在多个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承担课题研究,为苏州古城墙恢复重建、山塘文化保护、刺绣传承与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A类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次,省级优秀课程群1个,“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9部,省重点教材7部,教师主参编各类教材300余部。学校建有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282个,其中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建有319个校外实训基地。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学科知识、文化素质、体育竞技等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累计有1627人(次)学生获得各类奖项4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300多项。在“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获特等奖3项,“世格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盼盼杯”全国职业技术学校(院)在校生第三届创意西点技术大赛、全国中高职院校秘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中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各1项,在第三届中国建筑与艺术青年设计师奖评选中获银奖1项;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1项;首届“郑和杯”青年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1项。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首批平安校园、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苏州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学校等称号。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

返 回顶 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