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论坛招贤纳士
高校中心> 杭州师范大学

新高考,追寻科学选才理想之路——看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之亮点

发布于 2015-03-13 15:39:49

高考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习、甄别人才、保障公平。一个合理的高考制度应该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提供引导性坐标,为适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科学的甄别标准,为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提供有效保障。换言之,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衡量新高考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在长期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全面提出了破解长期困扰我国高校人才选拔难题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新方案突破了以前修修补补的藩篱,理论上有科学依据,实践上可操作性强。概括起来说,新方案具有以下四个令人振奋的亮点:    学生自主选择性大为增强。这种自主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基于学生自我兴趣的“四选”: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课程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选择性地加强能体现自己优势的课程学习,为未来深造打下比较扎实的知识、思维、能力基础,避免面面俱到式学习带来的个性伤害。在考试科目与次数上,考生可以根据学业专长和专业方向选择3门自主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削弱了因考试失误带来的一卷定终身式伤害。新高考废除了以校为本的梯次投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避免考生为了读某所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配的现象。新高考高职提前招生打破了以前一生一校录取的局限,由学校对学生的单向选择改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考生可在多所被录取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高校招生自主权明显扩大。在招考模式上,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采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四种招生模式。多元选拔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发挥特长,而且使不同类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招生模式招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如:浙江省2011年开始试行综合评价高中业绩、综合素质测试、高考成绩的三位一体招生。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指出,这种选拨方式更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兴趣爱好、沟通能力等,普遍认为这种方式比单纯依赖高考成绩更能招到综合素质好的考生,希望能扩大三位一体招生范围与名额。在考试科目上,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自主确定0—3门选考科目。这种方式更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考生素质与专业知识准备的需求。由此带来的名校与名专业错位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接轨。全球化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竞争的焦点必然汇聚在高校,其表现之一是全球性的大学优秀学生之争。教育发展虽有民族特性,人才培养却有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前期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知识准备,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著名大学无不看重这一点。反观我国高考制度,由于多种原因而过分重视书面知识的准备与考试,由此给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带来令人遗憾的苦果。对个人来说,幸福的一生不仅因为其知识与能力;对社会而言,个体社会成就的获得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知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开始把目光投向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反映出我国对人才标准的现实反思,也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考试方式与程序上,也体现出与国际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接轨的趋势。    系统设计与稳步推进并行。高考拨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重要性的民族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对改革方案一直是慎之又慎。这份慎重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系统设计与稳步推行。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是政府、学校、社会、专家广泛参与的结果,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观念、课程、教学、评估等都有整体性、全面性的谋划,并考虑其长远性的影响。对如何实行改革,既有前期性试点,有周密的全局性、分阶段性部署。    审思: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参加过改革开放后首批高考的考生,或许会念念不忘当年语文考试作文题目:《路》。如何走好未来高考招生改革的“路”,又一次不容选择地摆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面前,无论是高考招生制度设计者、学校教育者,还是家庭与考生。像任何改革一样,高考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参与体如何选择与应对。理想方案与现实选择之间有时差强人意,就像好经,也会念歪。要顺利实现新高考的良好意愿,必须引导好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学生、学校与家长的选择。    学生要从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自主是人类的重要心理属性,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方式埋没了许多考生这份天性。不少考生高考能获得高分,却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专业。甚至到了大学,许多学生还不知道如何选择课程、如何探究性学习、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面对社会挑战。新高考招生体制极大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增加了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能性。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发展个性。学生未来学习生活要实现从被迫选择向自主选择转变。    基础教育要大力推行新教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要避免从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沦为另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关键是理念的变革。固守传统观念,减少考试科目未必能减少学生负担。基础教育必须从书面知识考试的迷局中走出来,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    高等学校要具备更强的应对挑战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三方面的挑战:首先,选考科目选择。新高考招生把0—3门科目考试的选择权交给了高校,选考科目应该做到既利于高校之间合理竞争,又利于专门人才培养需要。不同类型高校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善用选择权是个新难题。其次,录取工作。新高考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这对录取人员的资格、素质、能力、伦理操守,对相应的制度、机制建设完善等提出更高要求。恪守公平、公正的底线是时代对高校的新考验。再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给高校生源带来的不确定性。学生选择自主性增强意味着高校生源不确定性提高。可以预见,我国新高考推行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后,高校办学必然面临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新挑战。    家长要理性对待新高考招生带来的教育变革。新高考必然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冲击。家长要转变观念,把孩子还给孩子,把学生还给学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培养新时代人格完善、更有创新能力的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人。    新高考方案因社会与教育需求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中国特色。唯有全民以新教育理念协力推进改革,高考改革方能向理想的目标快步迈进。

文章评论
填 报志 愿 返 回顶 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