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2016
文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区域服装产业,秉承“错位发展、融入业界、全程嵌入行业标准与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理念,以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服装产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培养方向,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产业技术和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划与市场营销等。
专业特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本科一流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常熟理工学院特色专业,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权“行业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能力本位、行业主导、联合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与中纺联检测集团、波司登集团、海澜集团、国泰集团、苏美达集团、安正时尚集团、阳光集团等多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深度的人才联合培养,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专业坐落在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万余家企业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为本专业开展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产业资源并打造了各大产学研合作平台。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拥有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制版师、省级教学名师、省十佳制版师、省十佳时装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多名毕业生考取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知名央企、上市集团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地方产业的好评。
硬件设施与平台:本专业建设有服装工程技术创新训练基地,配备有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缝制工艺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服装制版与裁断实验室、服装IE工程技术中心、服装创意设计实训中心、服装CAD实验室、针织设计与工艺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三维人体数据采集实验室、数码图形图像实验室等,保障专业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权威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
学生获奖: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及企业实战项目,并产出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获奖、专利、论文等多项成果。
就业前景:能够到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能够在纺织服装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服装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等工作。
专业实力:
国际互认,国家一流,江苏品牌
本专业点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考核优秀专业点,并且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互认)。依托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与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这里,你将接触生物产业前沿技术,获得头部企业实习直通机会,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国家打造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
职业发展:
四大领域任君驰骋,毕业生主要投身于:
1. 生物医药领域(抗肿瘤药物/抗体/疫苗/基因治疗等)
2. 合成生物领域(工业酶/生物基材料/高价值化学品等)
3. 技术服务领域(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分析等)
4. 食品制造领域(食品检测/新食品原料/质量控制与管理等)
24%毕业生继续深造,学院设有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为优秀学子提供本硕贯通培养通道。
行业前景:
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生物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爆发期。苏州作为"中国药谷",计划打造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江苏全省倾力打造合成生物学驱动的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本专业人才具有高成长性特点,职业发展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经验积累与技术沉淀将带来持续增值空间。
选择理由:(四大核心优势)
1. 区位优势:位于长三角生物制造高地,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2. 培养特色:校企双导师+项目化教学,实现"毕业即上岗"
3. 科研平台:专业社团+创新实验室,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
4. 升学保障:24%升学率+硕士点支撑,构建完整培养体系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工程认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
连续四年(2021-2024)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获评六星级应用型专业(A++,6★),稳居全国同层次专业榜首
培养目标:专业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聚焦长三角地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服务食品研发、安全检测、质量控制及监管等领域。
主要课程:食品营养与安全学、现代仪器分析及实验、食品理化检验及实验、食品感官评价及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实验、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毒理学、食品添加剂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食品科学、健康产品及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就业方向覆盖技术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及企业质控部门,从事技术研发、质量管控、安全评估等核心岗位工作。近三年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30%。
专业简况: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
培养目标:面向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智能信息系统开发领域,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和行业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熟悉工业数字化系统开发和集成技术,能够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及其他行业解决计算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 汇编语言与微处理器。
就业方向:主要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英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嵌入式C语言、算法与编程、工程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微处理器与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应用仪器技术、数字嵌入式系统、电机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子工程实践(1)(2)、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集成、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从事智能设备、电力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检测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具有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C语言、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
就业方向: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检测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近几年考研升学率约20%),未来可以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
培养特点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能从事自动化装备、系统定制、设计开发、集成和运维的卓越工程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依托“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卓越工程师合作教育联盟”,与贝加莱、上海发那科、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搭建业界深度融入的“中心+基地”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多主体、多层次、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就业前景
自动化专业是集控制、计算机、电气、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自动化技术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范围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普及使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业升级转型,自动化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明显,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专业方向课紧跟智能化产业需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广泛,深受苏锡常企业欢迎。
专业管控一体,软硬兼施,继续深造可报考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和通信学科。毕业生考研深造率保持在20%左右,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等“985”“211”高校。
核心课程
微控制器编程技术、电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电机与应用、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工业以太网、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C#工业控制软件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素质,同时兼具较高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新商科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当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营销管理和决策问题。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实务。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客户运营与管理、市场运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业务拓展、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以及其他和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面向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专业领域,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能在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有17人,国外访学经历教师10人,涵盖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专业优势: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所依托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就业方向:新材料产业、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涉及到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科研成果:近五年,取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9项、市厅级项目34项、企业委托项目150项。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5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2023年本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均创造学院历史最佳成绩。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新能源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大学化学、嵌入式C语言、科学与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硅材料电池原理及制备、储能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热工测试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应用与安全。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新能源及相关领域从事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工作,可攻读能源动力类、材料类等相关学科方向的研究生。
专业简介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源于1958年苏州师专数理科,1995—2004年挂靠苏州大学招收数学教育本科生,为我校首个开始本科生培养的专业,2004年以我校名义招生,2006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作为核心专业与统计学专业一同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数学类,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中学卓越教师计划项目,2019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
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知识,具有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设计数学教学的能力,培养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审美和数学美育的能力、吃苦耐劳、工作作风踏实的优良品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数学教学和相关教育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民教师。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数学分析(3)、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2)、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未来数学课堂设计等。
特色优势
专业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融入苏南地区基础教育元素,实施能力本位、实践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师德为先,基础扎实,双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重视师德养成教育;突出数学基础与教学基本功训练;强调通识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专业形成了一支有师德情怀、教科研水平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培养的学生爱岗敬业、勤奋踏实、任劳任怨,具有发展潜能,综合竞争力强,毕业生从教比例高,特级和高级教师多,社会声誉好,在国内形成了辐射和影响力。
就业方向
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数学研究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
没有帐号?请立即 注册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