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论坛招贤纳士
高校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化雨春风工善其成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严楔其学精益求精

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学校设有宏德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数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侯德榜工程师学院、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等17个学院(直属系)。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6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186.96万册,数字资源量20.25TB,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苍柏其人楷模其行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两院院士13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5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3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2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类名誉学衔和兼职教授。

教研一体 硕果累累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7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8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1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2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5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9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环境工程等6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级各种竞赛,如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首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等。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多次名列第一,并首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2021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交叉学科竞赛(MCM/ICM)中,我校派出的120支参赛队伍(360人)从数万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再度刷新历史最好成绩记录。其中邵柏岩-梁广-王宏磊团队、李荣昊-魏屹海-肖禧希团队、徐迪-梁嘉豪-赵炜昱团队、吴志伟-李昊-周胤昌团队斩获国际Finalist大奖(全球获奖率<1%),由杨雨涵和陈思远等带领的8支队伍分别荣获国际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s),由刘亦陆和张云菲等带领的23支队伍喜获竞赛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其余85支队伍获得竞赛三等奖,获得一等奖及以上的人数较2020年翻了一番。

科研显著 谱写华章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果累累。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前面提到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4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到款相比2020年增加4200万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83项,国外专利24项。以教师人均计,学校的科技经费、SCI收录论文数、发明专利和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因材施教 追求卓越

学校注重拔尖人才培养。2008年起开办了法学试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在2009年创办了工程试验班,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才。2010年学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2013年学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成立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学校推进书院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设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且非综合改革省份原则上考生投档成绩应在本省(区、市)投档给我校学生成绩的前50%。试验班采取导师制,有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资深教授担任学生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国际交流 拓展视野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先后与英、美、德、法、澳、韩、日、俄、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学校已经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等在内的80余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开始招生。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的留学生。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

桃李成蹊皓质彩章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十七余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当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全国乃至全球的莘莘学子,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

返 回顶 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