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论坛招贤纳士
高校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歌德全集》汉译本项目启动

发布于 2015-03-12 10:24:05

作为世界文坛巨擎,歌德的创作博大精深,歌德作品的汉译与研究在中国也有百余年历史,《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重要作品已有注译本,然而新译本数量极少,并且尚没有一部汉译本的《歌德文集》完全囊括歌德作品和与歌德相关的作品。3月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与歌德作品汉译研究”启动仪式暨歌德翻译研究所成立仪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该项目将首次推出《歌德全集》汉译本。以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为底本歌德的作品卷帙浩繁,包括诗歌、格言、戏剧、叙事作品、自传、游记、谈话录、文牍、书信、日记、美学与自然科学著述等各种体裁和内容的作品。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推进中国对歌德作品的阅读与研究,课题组选定了由德国经典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以全面、新近、评注权威而详尽著称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作为翻译与评注的底本。“以书信为例,在多达15000余封歌德书信中,汉译部分仅有十分之一左右。”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卫茂平告诉记者,他们将既往汉译中尚未涉及的诗作、戏剧与小说文本,尤其是尚未翻译或绝大部分没有译出的11卷书信、日记和谈话文字,5卷美学著述,3卷颜色学、形态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以及2卷文牍列为翻译重点。据介绍,课题组汇聚了来自文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计划用五年时间,翻译出版《歌德全集》汉译40—50卷,总字数预计为3000万字。翻译的对象与内容涉及歌德的诗歌、戏剧、小说、自传、游记、日记、书信、谈话、美学论著、自然科学研究论著、文牍和歌德完成的翻译文字。课题组成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向记者表示:“我们绝不做拼合版或组合版《歌德全集》汉译,因为学理自洽的《歌德全集》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中德歌德专家长期合作、共同努力,断不可为。”同时,课题组将做《歌德全集》汉译评注本,通过选译的和添入的评注,展现《歌德全集》汉译的学术性。其中,不仅需要结合汉语接受语境,选译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中的绝大部分评注,同时吸收国内歌德研究的最新成果,添入《歌德全集》译者自己必要的注解。姜锋希望,借助《歌德全集》汉译评注本项目的实施与完成,能为中国广大受众呈现一个全面、完整、真实和立体的歌德形象。整体译介将推进中国歌德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关注歌德及其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叶廷芳看来,德国在文学上取得独立发展,取决于三个关键人物——歌德、席勒和康德,歌德这一核心人物的战略眼光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德国文坛的巨人,歌德与席勒一起将质朴的人文底蕴、巨大的原创精神和高贵的美学规范确立为德国文学发展的坐标,开创了德国文学古典时期的独立发展并达到了高峰,康德的哲学参与奠定了德国文学的美学意义。歌德的名字被介入中国已有140年余,他的作品被译成中文也有一百多年。此后,歌德一些作品相继被介绍进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中甫告诉记者,从1980年至今是歌德学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先后召开了歌德学讨论会,举办了歌德纪念大会,成立了全国性的歌德学会,多个论述歌德的专著相继出版,《浮士德》先后就有四个译本出版。目前的《歌德全集》翻译工作相当艰巨,但这一成果将是中国歌德学一笔珍贵的财富。叶廷芳认为,歌德是一位全然式的天才诗人,而且是一位目光远大、拥抱全人类的文化巨人,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观察历史的走向,以宏阔的视野确立人类事业的战略目标。歌德所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既揭示了人作为个体的人性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本质,又揭示了人类在历史运动中精神发展的辩证逻辑,这标志着人类在自我认知道路上一个重大发现,是对创作美学的重要贡献,既有当代价值,又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可以预见,在汉译语境中推出艺术性与学术性兼备的《歌德全集》汉译评注本,将为中国的歌德阅读和歌德学研究搭建一个稳固的学术平台。有学者表示,通过《歌德全集》相关评注的翻译,会将歌德研究在德国的最新成果,带给中国的歌德研究界,进一步推动其问题视角、方式方法和研究范式等的改变与发展,同时汇聚国内的歌德学研究积累,切合具体文本促成中、德歌德学研究成果的对话交流。

文章评论
填 报志 愿 返 回顶 部

X